雨后游大愚

风光四月尚春馀,淫雨初干积潦除。
古寺萧条仍负郭,闲官疏散亦肩舆。
摘茶户外烝黄叶,掘笋林中间绿蔬。
一饱人生真易足,试营茅屋傍僧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后游大愚》是北宋时期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四月雨后的清新景象和诗人在古寺闲居的生活情趣。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1. 作品原文
  • 风光四月尚春余,淫雨初乾积潦除。
  • 古寺萧条仍负郭,闲官疏散亦肩舆。
  • 摘茶户外烝黄叶,掘笋林中间绿蔬。
  • 一饱人生真易足,试营茅屋傍僧居。
  1. 作品赏析
  • 意境描绘:《雨后游大愚》以四月的雨后景象为背景,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诗人通过“淫雨初乾积潦除”展现了雨后的清新与宁静。
  • 生活写照:“古寺萧条仍负郭,闲官疏散亦肩舆。”这句不仅描述了大愚禅院的清幽,也表达了诗人虽然被贬但心态平和的生活态度。
  • 生活乐趣:“摘茶户外烝黄叶,掘笋林中间绿蔬。”这些活动展示了诗人在简朴生活中的自得其乐。
  • 人生感悟:“一饱人生真易足,试营茅屋傍僧居。”表达了诗人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1. 写作背景
  • 苏辙在被贬筠州期间,经常出入大愚禅院,与僧人交往,这种官场失意的经历反而促使他在精神上有所涵养。因此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悠然自得。
  1. 文化影响
  • 《雨后游大愚》作为苏辙的代表作品,不仅反映了其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是宋代文人心态的一个缩影。它传递了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雨后游大愚》是一首表现宋代文人情感和生活态度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和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念。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