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王巩承事北归

同罪南迁惊最远,乘流北下喜先归。
谓言一笑秋风后,却顾千山驿路非。
岭外云烟随梦远,江边鱼蟹为人肥。
还家嫁女都无事,卧读诗书尽掩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喜王巩承事北归》是苏辙的一首七言古诗,创作于宋代。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意义,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与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一生充满了波澜壮阔的仕途经历和政治斗争,他的诗歌也因此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社会观察。
  1. 作品原文
    同罪南迁惊最远,乘流北下喜先归。
    谓言一笑秋风后,却顾千山驿路非。
    岭外云烟随梦远,江边鱼蟹为人肥。
    还家嫁女都无事,卧读诗书尽掩扉。

  2.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苏辙的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王巩的深切关怀和对其北归的喜悦。诗歌中的“同罪南迁”、“乘流北下”等词汇,生动描绘了人物的情感状态和行动轨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 意象运用:诗歌中的“岭外云烟”、“江边鱼蟹”等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感,也反映了王巩北归后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些自然景观的描写,使得诗歌的背景更加丰富多彩,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 语言风格:苏辙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但不失深意。他善于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写作背景
  • 《喜王巩承事北归》创作于宋代,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多变,苏辙作为一名文人,其诗歌往往包含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友人境遇的同情。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对王巩北归的喜悦之情的抒发,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喜王巩承事北归》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历史的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