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学舍旧相依,常诵曹溪第一机。
却到江西心有悟,回看过去事皆非。
孤舟远适身如寄,二顷躬耕道自肥。
欲看齐山君去否,闲中徒侣近来稀。
至池州赠陈鼎秀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池州赠陈鼎秀才》是宋代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宋朝,是诗人对过往经历的一种回顾与省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曹溪禅理的深刻理解。
《至池州赠陈鼎秀才》以淮阳学舍的回忆为开头,表达了诗人与曹溪禅理的深厚联系。淮阳学舍作为苏辙读书学习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他不仅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也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曹溪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第一机则是禅宗中的核心教义之一,代表着修行者对事物本源的领悟和对内心世界的洞察。苏辙在诗中提及“常诵曹溪第一机”,显示了他对禅宗修持的执着追求和深刻理解。
诗中“却到江西心有悟”一句,反映了诗人从中原地区返回江西后的心境变化。苏轼在江西期间,经历了深刻的人生感悟,这在他的诗作中有所体现。通过这种转变,诗人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洞见真理的哲学境界。而“回看过去事皆非”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流逝中的反思和自我更新的重要性,表明只有不断地审视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才能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自由。
《至池州赠陈鼎秀才》还蕴含着诗人对个人生活状态的描写。孤舟远适象征着诗人远离尘嚣、寻求精神寄托的生活态度。而“二顷躬耕道自肥”则体现了诗人躬体力行、勤勉耕作的生活哲学,即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内心的丰饶和充实,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本质的理解和个人修养的追求。
《至池州赠陈鼎秀才》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更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之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