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王介同年墓

平生使气坐生风,徐叩方知学有功。
应奉读书无复忘,虞翻忤物自甘穷。
埋根射策久弥奋,投老为邦悍莫攻。
坟木未须惊已拱,少年我亦作衰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王介同年墓》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他对王介同年的敬仰之情。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诗人简介
  • 苏辙(1039年2月25日—1112年6月12日),字子由,世人更熟知其号为“老泉”,晚号“东原老人”。汉族,出生于眉州眉山县(今属四川省)。北宋时期蜀郡成都府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评价其为“小诗赋吾不及,致君尧舜付公等”。
  1. 诗歌原文
    平生使气坐生风,徐叩方知学有功。
    应奉读书无复忘,虞翻忤物自甘穷。
    埋根射策久弥奋,投老为邦悍莫攻。
    坟木未须惊已拱,少年我亦作衰翁。

  2. 诗歌赏析

  • 生平使气:苏辙以豪放的性格闻名,他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在诗中,他形容自己一生好斗,性格豪迈,即使在面对困难时也毫不退缩。
  • 学功显著:苏辙虽然性格豪放,但他对待学问的态度却是严谨认真的。诗中的“徐叩方知学有功”表达了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 不畏逆境:诗中的“虞翻忤物自甘穷”展现了苏辙不畏艰难、坚持自我的决心。即使遭遇反对,他也不改其志,始终保持清贫的生活态度。
  • 矢志不渝:诗中的“埋根射策久弥奋”和“投老为邦悍莫攻”都表达了苏辙对事业的热情和执着。他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身,不畏艰难。
  • 感慨时光:“坟木未须惊已拱”这句诗则反映了苏辙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他感叹岁月如梭,青春不再,但同时也珍惜当下,感恩曾经的经历。
  • 自嘲自励:“少年我亦作衰翁”则体现了苏辙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反思和调整。他不再年轻,但依然保持着积极的心态,不断追求进步。
  1. 写作背景
  • 《过王介同年墓》创作于宋朝。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人墨客的创作风格对苏辙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辙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感,其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过王介同年墓》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