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朝已老似王阳,脱叶何堪雾雨凉。
案上细书憎蚁黑,禁中新酒爱鹅黄。
临阶野菊偏能瘦,倚槛青松解许长。
仕宦不由天禄阁,坐曹终日漫皇皇。
次韵张去华院中感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张去华院中感怀》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原文: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应长记取,敧枕敧衾向明月,千里共婵娟。
2.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他出生于四川眉州,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皆有极高造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诗歌解读: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第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描绘了一幅游山玩水的场景,诗人手持竹杖,脚穿芒鞋,轻松自如地行走于山林之间,这种轻松的状态使得马匹都显得微不足道,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第二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面对风雨变幻的人生道路,能够从容应对,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哲学。第三句“料应长记取”表明诗人深知这样的生活经历将永远铭记在心,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第四句“敧枕敧衾向明月,千里共婵娟”则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晚景象,诗人独自倚靠在窗边,望着皎洁的月光,思念远方亲人,即使身处千里之外,也能感受到彼此的心意相通,共同欣赏着同一轮明月,这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亲情的深情厚意。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人生态度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豁达、自由以及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