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子瞻修无生法

除却灵明一一空,年来丹灶漫施功。
掌中定有庵摩在,云际悬知雾雨蒙。
已赖信心留掣电,要须净戒拂昏铜。
谁言逐客江南岸,身世虽穷心不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劝子瞻修无生法》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修行的深刻理解。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除却灵明一一空,
    年来丹灶漫施功。
    掌中定有庵摩在,
    云际悬知雾雨蒙。
    已赖信心留掣电,
    要须净戒拂昏铜。
    谁言逐客江南岸,
    身世虽穷心不穷。

  2. 诗歌注释

  • 除却灵明一一空:除了心灵的觉醒和认识之外,一切都是空的。
  • 年来丹灶漫施功:多年来,我在丹炉旁边忙碌,但成效甚微。
  • 掌中定有庵摩在:手掌中肯定有某个地方或事物,暗示着内在的修行或存在。
  • 云际悬知雾雨蒙:云层之上,我似乎能感觉到细雨朦胧的氛围。
  • 已赖信心留掣电:依靠坚定的信念,我能够像闪电一样留下影响。
  • 要须净戒拂昏铜:必须有清净的戒律来克服愚昧和无知。
  • 谁言逐客江南岸:谁说他是被赶出家门的客人?
  • 身世虽穷心不穷:尽管生活困顿,但我的精神世界不会枯竭。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的执着追求。
  • 诗歌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哲理性。
  • 通过对灵明与无生法的探讨,反映出诗人对于生命本质的理解以及对心灵修行的重视。
  1. 诗歌的创作背景
  • 苏辙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的时代,政治斗争和个人命运使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
  • 这首诗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困境的反思和对精神力量的追求。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诗歌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节奏紧凑,韵律和谐,展现了诗人精湛的诗歌技艺。
  •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易于读者理解。
  •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诗歌的影响与意义
  • 这首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苏辙个人情感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精神风貌的反映。
  • 通过对无生法的探讨,诗人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启发了后世读者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劝子瞻修无生法》不仅是苏辙个人的抒情之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以及丰富的文化价值,使其跨越时空的界限,继续影响着今天的人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