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偶作

十年忧患本谁知,惭愧仙翁有旧期。
度岭还家天许我,斸山种粟我尤谁。
秋风欲践故人约,春气潜通病树滋。
心似死灰须似雪,眼看多事亦奚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立秋偶作》为宋代诗人苏辙所作。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创作背景
  • 在元祐元年,苏辙担任了右司谏的职务,并曾历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职。在此期间,他因直言进谏而得罪于哲宗及元丰诸臣,最终被贬至雷州安置。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苏辙的政治生涯和个人命运,使他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慨与思考。
  • 在政治失意后,苏辙的生活逐渐转向隐居生活。他在晚年被流放至汝州,之后又被贬至雷州、循州等地。这些贬谪经历使他有机会更加深入地接触自然,体验人生百态,也让他有了更多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1. 内容解析
  • 诗的开头“十年忧患本谁知,惭愧仙翁有旧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十年忧患岁月的回忆,同时也表达了对仙人能够拥有旧时时光的羡慕。
  • “度岭还家天许我,斸山种粟我尤谁”反映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农耕生活的无奈。这里的“度岭还家”暗示了诗人曾经的政治挫折,而“斸山种粟”则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接下来的“秋风欲践故人约,春气潜通病树滋”描绘了诗人对过往友情的怀念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感慨。秋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春气则暗示着生命的复苏和生机。
  • 最后两句“心似死灰须似雪,眼看多事亦奚为”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冷漠以及对人生的无奈。这里“死灰”和“雪”分别象征着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冷酷,而“多事”则揭示了诗人面对纷繁世事的无力感。
  1. 艺术特色
  • 《立秋偶作》采用了平实的语言和简洁的句式,使得诗歌内容易于理解,同时又不失深度和哲理性。这种风格既符合苏辙的文学传统,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追求。
  •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秋风”、“故人约”等,这些元素增添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 整体上,《立秋偶作》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诗人在政治风波后的心境图景。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苏辙的个人情感,还能领略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立秋偶作》不仅是苏辙个人经历和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宋代文人心态和价值观的反映。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