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后一日观灯寄王四

城头月减一分圆,城里人家万炬然。
紫陌群游逢酒住,红裙醉舞向人妍。
且为行乐终今夕,共道重来便隔年。
遥想猖狂夜深处,河沙飞水湿归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元后一日观灯寄王四》是北宋诗人苏辙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上元节后的第二天。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信息
  • 苏辙(约1039年—约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他是苏洵的儿子,苏轼的弟弟,与其父并称为“二苏”。他历任多个官职,并在文学、政治上有很高的成就。
  1. 诗歌原文
    城头月减一分圆,城里人家万炬然。
    紫陌群游逢酒住,红裙醉舞向人妍。
    且为行乐终今夕,共道重来便隔年。
    遥想猖狂夜深处,河沙飞水湿归鞯。

  2. 诗歌鉴赏

  • 情景交融:《上元后一日观灯寄王四》通过对元宵节夜晚的描绘,展现了节日的热闹和人们的欢乐状态。诗中不仅描写了城市中的灯火辉煌,还通过人物的活动和情感流露,将读者带入那个充满喜庆和活力的时刻。
  • 意象丰富:在这首诗中,月亮的变化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而“城里人家万炬然”则形象地描绘了节日的灯火璀璨。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非凡的元宵之夜。
  • 情感表达:诗中的人们或饮酒、或观灯、或跳舞,尽情享受着节日的快乐。这种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
  1. 创作背景
  • 根据《上元后一日观灯寄王四》的创作时间推断,这首诗可能是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即公元1068年至1077年间创作的。这一时期的苏辙可能因为政治原因而经历了一些波折,因此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 这首诗也可能是苏辙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官场生涯后,回到家乡眉山时所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家乡的元宵节进行了描绘,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田园生活的怀念。
  1. 主题思想
  • 《上元后一日观灯寄王四》不仅是对上元节夜晚的描述,更是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感慨。诗中的人们在享受当下,但同时对未来充满忧虑。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

《上元后一日观灯寄王四》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和社会风貌,以及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