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内史世常扬,鹤发尊荣侍膝旁。
桂籍连枝皆挺特,兰陔六艺竞芬芳。
云霄门阀公侯拜,藻斧渊源典册光。
水击三千由积厚,天资九十恃康强。
青衿缟素行师服,挽铎讴吟广柳箱。
大启新阡高冢舍,义方不羡窦家郎。
潘舍人求父朝议挽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潘舍人求父朝议挽诗》是宋代诗人苏籀的诗词作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下面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苏籀(1091—?),字仲滋,眉州眉山人。他的一生可谓孝行显著,侍亲至孝,年仅十余岁便侍奉其祖于颍昌九年,未曾离开侧旁。凭借祖上的恩荫,他得以官拜陕州仪曹,后历太府监丞、将作监丞,最终因请祠归家,享年七十余岁。苏籀不仅在政治生涯中有所成就,更以其文学才华受到后世的认可。他的作品如《栾城遗言》和《双溪集》均展现了他对古典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
作品原文:《潘舍人求父朝议挽诗》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挽诗,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领悟。诗中的“紫微内史世常扬,鹤发尊荣侍膝旁”描绘了一位高位官员的尊贵与荣耀;“桂籍连枝皆挺特,兰陔六艺竞芬芳”则展现了学问与才艺的传承与发展。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苏籀对古代文人生活的观察,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尊重和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背景深植于宋代的文化土壤之中,当时社会风气崇尚儒学,文人墨客多有吟咏传统美德与家族荣耀之作。苏籀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长辈的敬仰之情及对其生平事迹的回忆。同时,这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家族荣誉的重视以及对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文化价值:该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家族观念及对先贤的追忆等元素,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历史脉络。
《潘舍人求父朝议挽诗》不仅作为苏籀个人的文学代表作,更是承载和传承了宋代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还能够从中汲取到对现代生活仍有启示意义的传统美德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