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石江头峻如壁,舟人指云慈母石。慈母名兮不可闻,巉岩坑压秋江碧。
我闻慈母石,启我父母思。人有父母谁不思,我思父母偏伤悲。
忆昔生我童稚时,家贫日逐图生资。父母衣我宁自寒,父母食我宁自饥。
拾薪为我代灯烛,鬻衣为我买诗书。朝夕劝我苦勤读,戒我弗作庸常儿。
嗟哉我生命多疾,父母提携延岁日。忽朝卧病一呻吟,父母咿哑面如漆。
有时为我祝神祇,愿我早著蓝袍归。此时我心常感发,愿如夫子言无违。
嗟哉我生命多蹇,少年不第第已晚。况兼父母未死时,食不饱兮衣不暖。
今朝身为一命仕,薄俸聊堪奉甘旨。双亲已逝掩荒丘,薄俸翻将饱妻子。
有时举箸食新鲜,默默不知双泪涟。拭泪空将酒杯奠,酒杯不到阴容前。
慈母石,世稀有,汝在江头天地久。我思父母不得食,此恨当同汝不朽。
呜呼罔极恩难报,于今赖有移忠孝。行当竭力事明君,庶可扬名酬二亲。
慈母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慈母石》是明代陈献章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而不是宋朝罗适的作品。该诗通过描绘一幅江边峭壁与慈母石的画面,引发了读者对父母之爱的深切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父母的深情怀念和哀愁。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 作者生平:
-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他早年师从吴与弼,学程朱理学,后因未中入京会试,遂闭门读书数年。他的著述后来编为《白沙子全集》,在《明史》和《明儒学案》中有传述。
- 《慈母石》创作于陈献章的晚年,反映了他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对家庭的情感依恋。
- 诗作原文及翻译:
- 原文:“叠石江头峻如壁,舟人指云慈母石。慈母名兮不可闻,巉岩坑压秋江碧。我闻慈母石,启我父母思。人有父母谁不思,我思父母偏伤悲。忆昔生我童稚时,家贫日逐图生资。父母衣我宁自寒,父母食我宁自饥。”
- 译文:在江边,一块巨石如同墙壁般陡峭,船上的人指向那云中的慈母石。名字虽已湮灭,但石头的坚硬依旧压着清澈的江水。听到“慈母石”的名字,我不禁想起了父母的恩情。人们都会思考父母,但我因为家境贫寒而未能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心中充满悲哀。想起自己幼时贫穷,父母为了给我提供生活资料不惜吃苦受累。
- 作品背景:
- 陈献章生活在明朝时期,这是一个儒家文化极为盛行的时代。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人们情感寄托的途径。陈献章的《慈母石》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孕育而生的,它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个人对于亲情和道德价值的深刻思考。
《慈母石》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吸引了无数读者,更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连接着每一个心怀家国情怀的读者,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珍视和孝顺我们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