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
舣舟北岸何时渡,晞发东轩未肯忙。
康济此身殊有道,医治外物本无方。
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该诗作于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当时苏轼作为杭州通判,途经镇江金山寺时因大风滞留未能渡江,遂创作此诗表达对两位长老的留念之情。
从历史背景来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曾因直言进谏而受到贬谪,后又被重新起用。在苏轼的一生中,他曾多次游历镇江金山寺,并留下了大量关于此地的诗文作品。《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这首诗,正是他在回程途中所作,反映了他对两位长老的深厚感情以及自己仕途中的经历和感慨。
从诗歌艺术风格来看,苏轼擅长使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豪放。在这首诗中,“沐罢巾冠”描绘了诗人洗浴完毕的情景,表达了一种闲适自在的感觉;“睡馀齿颊带茶香”,则通过牙齿和脸颊上残留的茶香,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慵懒地享受片刻安宁的情态。此外,“康济此身殊有道,医治外物本无方”这两句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对于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
从诗歌主题与内涵来看,《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离别之作,更是苏轼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反思和总结。诗人通过对两位长老的描写,寄托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特别是结尾的“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既是对长老们不减当年风采的赞美,也是对自己未来路途未知的忧虑,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是一首充满深意和情感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苏轼个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