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并引

香山居士留遗迹,天竺禅师有故家。
空咏连珠吟叠璧,已亡飞鸟失惊蛇。
林深野桂寒无子,雨浥山姜病有花。
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竺寺,并引》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后世尊称为“文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的诗、词、文等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在政治生涯中,苏轼曾多次遭遇贬谪,但这些都未能阻挡他对文学的追求和贡献。

  2. 创作背景:关于《天竺寺,并引》的创作背景,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天竺寺(并引)》是苏轼在年少时听先君讲述的。那时,苏轼的父亲从虔州归来,给他讲述了一段关于近城山中的天竺寺的故事。据描述,该寺庙中有乐天亲书的诗句:“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従一寺分。” 这些诗句给年幼的苏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后来创作此诗的兴趣。四十七年后,苏轼再次来到这座寺庙,看到那些已经失去的诗句刻石,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过去的回忆和现在的感慨。

  3. 诗歌解析:《天竺寺,并引》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通过描绘寺庙及其周围的景象,苏轼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与思考。诗中的“香山居士留遗迹”指的是香山居士的遗存,而“天竺禅师有故家”则指天竺寺的历史悠久且曾经有过一位禅师。接着,“空咏连珠吟叠璧”和“已亡飞鸟失惊蛇”两句描绘了寺庙建筑的精美以及自然景观的宁静美。然而,诗人的笔锋一转,“林深野桂寒无子”和“雨浥山姜病有花”则揭示了自然界中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最后,“四十七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如梦的感受以及对离别的哀伤。

《天竺寺,并引》不仅仅是一首描写寺庙风光的诗歌,它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认识和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苏轼的才华和诗意,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和人文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