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
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
宝山昼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宝山昼睡》是宋代苏轼的作品。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却以卓越的文学成就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山昼睡》便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宝山昼睡》描绘了诗人在宝山中度过的一个宁静的午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诗中的“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保持纯真的心态。而“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则透露出一种对世界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的感慨。
从创作背景来看,《宝山昼睡》是在苏轼被贬至惠州期间所作。这一时期,苏轼经历了巨大的政治挫折和个人生活的变故,但他并未沉沦,反而在诗词中展现出了豁达的胸襟和对自然的热爱。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这首诗更加具有感染力,也让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苏轼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苏轼的诗作常常蕴含着深厚的哲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在《宝山昼睡》中,苏轼通过描绘宝山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对纷扰世界的超然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展示了苏轼高超的诗歌技巧,也体现了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宝山昼睡》不仅仅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苏轼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反映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精髓,也能够从中汲取到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宝山昼睡》无疑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