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道中作

逐客何人着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
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城道中作》,是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介绍:

  1.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的诗歌和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被后人广为传颂。在宋哲宗元祐时期,由于高太后听政,在政治上倾向于守旧派。高太后死后,哲宗于元祐八年十月亲政,次年改年号为绍圣,起用变法派。

  2. 诗词原文
    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 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

  3. 词句解析

  • 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此句表达了苏轼对于自己被贬谪的无奈与辛酸。”逐客”一词暗示了他被贬的原因。”太行千里”则描述了他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千里”强调了距离之远。”征鞍”指的是行军时的鞍具,暗示了他被迫离开故乡,奔赴前线的艰辛。
  • 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不被理解的孤独感。”未能愚谷留柳”意指即使身处偏远之地如愚谷,也难以留住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像柳树一样随风摇曳。”可独衡山解识韩”则暗指只有像韩愈这样的人物才能理解他的思想与才华。
  1. 创作背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时期因政治原因被贬至岭南地区,期间写下了许多反映其心境的诗词。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文人的心态。

《临城道中作》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词,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体现了苏轼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人生、政治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