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身心如槁木,旅馆孤眠体生粟。
谁能相思琢白玉,服药千朝偿一宿。
天寒日短银灯续,欲往从之车脱轴。
何人吹断参差竹,泗水茫茫鸭头绿。
次韵王巩独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王巩独眠》是宋朝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等多面手。他的创作涵盖了诗歌、词赋、散文等多种文体,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轼在《次韵王巩独眠》中表达了自己孤寂的心境与对朋友深深的怀念。诗中描述了诗人身处旅馆之中,身心疲惫,如同槁木一般,无法承受相思之苦。他羡慕那些能以白玉般纯净的心去琢磨情感的人,并感叹自己服药千朝也难以偿还一宿相思的煎熬。这反映了苏轼对于孤独和寂寞的深刻感受,同时也体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中的“天寒日短银灯续,欲往従之车脱轴”描绘出一幅寒冷天气中夜晚等待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时刻的无奈和期盼。而“何人吹断参差竹,泗水茫茫鸭头绿”则通过细腻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该诗还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体生粟”可能隐喻着诗人因思乡或思念友人而产生的身体不适;而“服药千朝偿一宿”则可能暗示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无奈和追求。这些象征元素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其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与思想的交流。
《次韵王巩独眠》不仅展现了作者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面貌。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精湛的艺术技巧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索,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瑰宝,值得后人细细品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