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南屏谦师,并引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南屏谦师,并引”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苏轼的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和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详细介绍《送南屏谦师,并引》的各个方面:

  1. 作品概述
  • 作者背景: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诗、文、词均有杰出成就,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人之一。
  • 作品原文: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 作品风格:苏轼的诗词多采用白话直白,富有生活气息,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作品富有哲理性和艺术美感。
  • 历史评价:苏轼的诗歌在宋代及后世都有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词则被誉为“词中之龙”。
  1. 作品分析
  • 艺术特色:“点茶三昧手”与“打做春瓮鹅儿酒”,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点茶技艺的高超,同时也暗示了茶文化的丰富和深邃;“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则是对茶艺美学的高度概括,表达了苏轼对传统茶艺的怀念和敬仰。
  • 主题思想:苏轼通过这首《并引》,表达了对茶艺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 语言特点:苏轼的语言平实而深刻,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加接近普通读者的生活,增强了作品的亲和力。
  1. 创作背景
  • 时间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中国茶文化已经相当成熟,文人士大夫中流行饮茶之风,苏轼作为当时的文化名人,自然也受到了茶文化的熏陶。
  • 社会环境:《并引》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和传承。苏轼在诗中不仅赞美了茶艺本身,更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

苏轼的《送南屏谦师,并引》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文人的风雅情趣,还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