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次公春兰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杨次公春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其丰富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他的诗作广泛涉及自然景观、人生感悟等主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2. 创作背景:苏轼在仕途上经历了不少波折,但他的文学创作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在《题杨次公春兰》中,他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赞美,也体现了自己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3. 作品原文
    春风挥柳绿,细雨湿花红。
    谁将丹穴去,空使白头公?
    独有青林下,幽人自不穷。
    何须更问讯,此意已相通。

  4. 诗歌赏析

  • 前四句:苏轼通过描绘春风和细雨,以及花朵的颜色变化,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同时,他也巧妙地运用了“丹穴”这一典故,暗示了兰花的高洁和坚韧。
  • 后四句: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兰花的倾慕之情。他认为,即使有人想要采摘并带走这些美丽的花朵,它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色,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改变。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表达对兰花的喜爱,传递了一种超然物外、坚持自我的精神。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1. 艺术特色
  • 语言特点:苏轼的诗歌语言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
  • 情感表达:在这首诗中,苏轼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和自己的情感抒发,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

《题杨次公春兰》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诗歌,更是苏轼个人情感和哲学思想的深刻体现。通过欣赏这首诗,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