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

扫白非黄精,轻身岂胡麻。
怪君仁而寿,未觉生有涯。
曾经丹化米,亲授枣如瓜。
云蒸作雾楷,火灭噀雨巴。
自此养铅鼎,无穷走河车。
至今许玉斧,犹事萼绿华。
我本三生人,畴昔一念差。
前生或草圣,习气馀惊蛇。
儒臞谢赤松,佛缚惭丹霞。
时时一篇出,扰扰四座哗。
清诗得可惊,信美辞多夸。
回车入官府,治具随贫家。
萍韭与豆粥,亦可成咄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是苏轼的作品。苏轼,作为宋朝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其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苏轼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认识,也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品原文与注释
  • 诗歌原文:扫白非黄精,轻身岂胡麻。怪君仁而寿,未觉生有涯。曾经丹化米,亲授枣如瓜。云蒸作雾楷,火有噀雨巴。自此养铅鼎,无穷走河车。至今许玉斧,犹事萼绿华。
  • 注释:扫白非黄精,轻身岂胡麻。这句表达了诗人认为某些食物虽轻身却非真正的养生之道。怪君仁而寿,未觉生有涯。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人应珍惜时光的哲理。曾经丹化米,亲授枣如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恩赐的感恩以及对生活美好的追求。云蒸作雾楷,火有噀雨巴。这里的“云蒸”和“火有噀雨巴”,都是形容某种神秘的能量或现象。自此养铅鼎,无穷走河车。意味着通过某种方式来培养内在的力量,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至今许玉斧,犹事萼绿华。这里用“许玉斧”象征了一种超然的境界,而“萼绿华”则是一种传说中的仙人形象,表明诗人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的理想状态。
  1. 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
  • 自然与生命的哲学思考: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苏轼探讨了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宇宙奥秘的深刻理解。
  • 养生哲学的思考:苏轼在这首诗中提出了自己对于养生的看法,认为养生并非仅仅依赖于外在的滋补,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与平衡。
  •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苏轼借古喻今,通过对比历史上的女仙故事和个人经历,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束缚的不满。
  1.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 意象丰富: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扫白非黄精”、“云蒸”等,这些意象既展现了诗人的想象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 语言精炼:整首诗歌语言精炼,用词考究,既有古典诗词的典雅,又不乏现代诗歌的简洁与直接。
  • 情感真挚:诗歌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情感的力量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

苏轼的《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作,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苏轼的艺术成就,还能深入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