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路都曹,并引

积雪困桃李,春心谁为容。
淮光酿山色,先作归意浓。
我亦倦游者,君恩系疏慵。
欲留耿介士,伴我衰迟踪。
吏课升斗积,崎岖等铅舂。
那将露电身,坐待收千钟。
结发空百战,市人看先封。
谁能搔白首,抱关望夕烽。
子意谅已成,我言宁复从。
恨无乖崖老,一洗芥蒂胸。
我田荆溪上,伏腊亦粗供。
怀哉江南路,会作林下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路都曹(并引)》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描述一个年老病废的曹参军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隐山林、享受宁静生活的深深祝福和不舍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品原文与赏析
  • 诗句原文:积雪困桃李,春心谁为容。淮光酿山色,先作归意浓。我亦倦游者,君恩系疏慵。欲留耿介士,伴我衰迟踪。吏课升斗积,崎岖等铅舂。那将露电身,坐待收千钟。结发空百战,市人看先封。谁能搔白首,抱关望夕烽。
  • 诗意解析:此诗以“雪”起兴,描绘了春天里满地的积雪如何困住了桃李树,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同时也暗示着友人的心境和归隐的愿望。接下来,“春心谁为容”表达了春天虽美但无法抚平内心的愁绪。淮光酿造出山色,似乎在预兆着一种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事的厌倦以及对友人归隐的期待和祝福。最后一句“那将露电身”,则形象地描绘了友人可能的隐居生活,如同在月光下闪烁的身影。
  1. 作者介绍
  • 苏轼生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被后人誉为“文坛巨擘”。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政治上历经坎坷,而且文学成就卓越,尤其在诗词、散文、书法等领域皆有极高的造诣。
  • 文学成就:苏轼的诗歌多以豪放著称,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仍广为传颂,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是千古绝唱。
  1. 诗歌结构分析
  • 押韵与节奏: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联,遵循严格的格律。这种格式使得诗歌在朗读时具有强烈的韵律美和音乐感。
  • 意象与象征: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承载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例如,“积雪”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暗喻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桃李”和“山色”则分别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此外,“官吏课”与“铅舂”等词汇,都富含深刻的社会寓意。
  1. 文化背景与社会影响
  • 北宋的政治环境:北宋时期,朝廷内部斗争激烈,苏轼因政治上的失误屡遭贬谪,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人生、政治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
  • 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苏轼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峰,也在社会层面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很多作品鼓励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送路都曹(并引)》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也是苏轼丰富人生经历和深刻社会洞察的集中体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能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