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
美哉新堂成,及此秋风初。
我来适过雨,物至如娱予。
稚竹真可人,霜节已专车。
老槐苦无赖,风花欲填渠。
山鸦争呼号,溪蝉独清虚。
寄怀劳生外,得句幽梦馀。
古今正自同,岁月何必书。
谷林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谷林堂》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四川眉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被后世誉为“文坛巨擘”。苏轼的诗、词、散文皆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其作品广泛流传,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诗歌原文:《谷 林 堂》,苏轼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诗中描绘了深谷和高林的美丽景色,以及新堂落成带来的愉悦心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诗人展示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悟。
诗歌鉴赏:《谷林堂》不仅艺术性极强,而且思想深刻,给人以启迪和感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自然美的赞美。该诗不仅是对美的追求,也是对人生境遇的一种哲学反思。
文化价值:《谷林堂》作为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承载了宋代文化的精髓。诗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状态和文化氛围。对于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谷林堂》采用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境。诗句之间相互辉映,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又深远的艺术风格。
历史背景:元祐年间(1086~1094年),苏轼任扬州知府期间,为了纪念他的恩师欧阳修而创建了“谷林堂”。这座建筑不仅具有实际功能,还成为了展示苏轼艺术才能的重要场所。因此,《谷林堂》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与历史背景紧密相连的艺术创作。
《谷林堂》是苏轼以诗意化的语言描绘自然美景的杰作,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才情与情感,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通过欣赏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