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代生人杰,高文擢隽科。
立朝风采峻,临郡惠慈多。
勋业传青简,音容逐迅波。
百年谁不至,与善果如何。
赠吏部尚书建安郡正肃吴公挽辞三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轼的《赠吏部尚书建安郡正肃吴公挽辞三首》是一首赞美吴公的诗歌。这首诗作于宋神宗时期,通过赞美吴公的生平事迹和功绩,展现了其崇高的德行和杰出的政治才能。下面对这首诗进行具体介绍:
诗歌创作背景:苏轼的这首诗作是在宋神宗时期所写,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而苏轼作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他的创作往往带有深厚的个人情感和政治色彩。在这首诗中,苏轼不仅表达了对吴公个人的尊敬和怀念,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变革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主题内容:诗篇开篇“间代生人杰,高文擢隽科”,即表明了作者对吴公非凡才智和卓越成就的赞赏。随后,“立朝风采峻,临郡惠慈多”,描述了吴公在朝廷和地方上的崇高风范和仁爱之心。诗中的“勋业传青简,音容逐迅波”则描绘了吴公的丰功伟绩及其影响深远。最后,“百年谁不至,与善果如何”,则是诗人对于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感慨与期许。
艺术手法特点:苏轼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排比等,使得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此外,诗篇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典故,使得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化与历史意义:在宋朝的政治环境中,文人士大夫常常参与到国家治理和社会改革中,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状和历史发展的思考与批判。苏轼的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反映了个人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的认识。
苏轼的《赠吏部尚书建安郡正肃吴公挽辞三首》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赞美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卓越成就,也反映了诗人自身的政治立场和文化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宋代文人对于历史、政治和人性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