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偏伤江上春,天涯失意未归人。
片云极望添乡思,孤棹随波寄客身。
塞雁来时凭远信,海鸥驯处见吾真。
休嗟进取无成去,幸有荣名足慰亲。
和林成之五题其三江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林成之五题·江上》是北宋诗人苏颂所作,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及归乡的愿望。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和林成之五题·江上》是宋朝泉州同安人苏颂的作品。苏颂字子容,是仁宗庆历二年进士,曾任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等职。他在政治生涯中经历了多次变化,最后在元丰初权知开封府后,因提举研制新浑仪而受到重用。
诗歌内容:诗中“何处偏伤江上春,天涯失意未归人”描绘了春天的江边景色,以及一位游子因失意未能返乡的情形。“片云极望添乡思,孤棹随波寄客身”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通过“孤棹随波”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漂泊不定、寄人篱下的孤独感。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方面,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使用“片云”、“孤棹”等具体景物,营造出一种凄清而又不失壮阔的意境。此外,“休嗟进取无成去,幸有荣名足慰亲”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功名成就的无奈,也透露出其对家族荣耀的重视,体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文学价值与影响:《和林成之五题·江上》不仅是苏颂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北宋时期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林成之五题·江上》不仅作为一首诗歌被人们传诵,更因其深刻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成为研究北宋文学和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文化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