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宣甫叔父迁谪过都见寄

解组从戎五筦城,壮谋期欲荡蛮腥。
数奇不意同飞将,肺腑何因学卫青。
报国有心犹慷慨,谪官无闷但沈冥。
竹林此日重相过,高论时欣侧耳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和宣甫叔父迁谪过都见寄》是宋代诗人苏颂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苏颂与宣甫叔父的交往,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的理想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苏颂(1020年—1101年),字子由,号东阳野老,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他曾任翰林学士、工部尚书等职,对科学和文化事业有突出贡献。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1. 诗歌原文
    解组从戎五筦城,壮谋期欲荡蛮腥。数奇不意同飞将,肺腑何因学卫青。报国有心犹慷慨,谪官无闷但沈冥。竹林此日重相过,高论时欣侧耳听。

  2. 诗歌解析

  • 壮谋与豪情:苏颂以“解组从戎”开篇,表达了自己从军的决心和豪迈气概。五筦城,即指五路要冲之地,象征着国家的战略地位和军事责任。这里的“壮谋”指的是雄心壮志,希望通过军事行动来消除边疆的不稳定因素。
  • 抱负与理想:诗句中的“期欲荡蛮腥”表明了苏颂对边疆和平的渴望,以及为国家扫除边患的坚定信念。这里的“荡蛮腥”,形象地描绘了消除外患、维护国境安宁的目标。
  • 情感与态度:虽然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但苏颂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仍然保持着一颗报国之心,即使被贬谪到边远地区,也能坦然接受,专注于学术研究。
  • 友情与交流:诗中多次提到和宣甫叔父的交流,如“竹林此日重相过”、“高论时欣侧耳听”,显示了两人深厚的友谊和相互间的尊重。这种交流不仅在精神上给予彼此支持,也是彼此间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1. 诗歌鉴赏与评析
  •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实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态度。特别是对国家大义和个人情感的处理,展现了苏颂作为政治家和文人的双重身份。
  •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壮谋期欲荡蛮腥”中的“荡蛮腥”不仅是对外敌的描述,也隐喻了对内部腐败和政治斗争的批判。这种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深度。
  1. 创作背景
  • 《次韵和宣甫叔父迁谪过都见寄》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时期,苏颂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不仅要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和内心的压力。然而,苏颂没有因此而颓废,反而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次韵和宣甫叔父迁谪过都见寄》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遭遇和心境的诗歌,更是一份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生宣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