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雄州城楼

三关相直断华戎,燕蓟山川一望中。
斥堠人间风马逸,朝廷恩广使轺通。
岁颁金絮非无策,利尽耕桑岂有穷。
自古和亲诮儒者,可怜汉将亦何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雄州城楼》是苏颂创作的一首文学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作的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三关相直断华戎,燕蓟山川一望中。斥堠人间风马逸,朝廷恩广使轺通。利尽耕桑岂有穷?自古和亲诮儒者。可怜汉将亦何功。

  2. 作者简介:苏颂(1020年—1101年),字子容,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还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为北宋王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文学方面,苏颂的作品如《登雄州城楼》等,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3. 作品赏析:《登雄州城楼》作为苏颂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雄州城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情感体验。诗中的“三关相直”和“燕蓟山川一望中”等句,不仅展现了雄州城的地理特色,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边疆安全的深切关怀。此外,诗中还蕴含着诗人对于战争、和平、国家利益等方面的深层次思考,使得整首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4. 作品评析:《登雄州城楼》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成就。首先,诗歌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结构严谨,音韵和谐。其次,在内容上,诗歌不仅描绘了雄州城的美景,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再次,诗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分展现了苏颂的文学才华。最后,从思想深度来看,《登雄州城楼》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国家命运、民族大义的思考和表达,显示出了诗人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人文关怀。

  5. 创作背景:《登雄州城楼》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南宋灭亡后,元朝建立,中原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苏颂作为北宋末年的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正是这种时代背景的体现。

《登雄州城楼》不仅是苏颂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无论是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还是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变迁,《登雄州城楼》都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