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草黄明畜牧肥,外闲千驷气增威。
权奇毛骨森相映,騕袅精神动若飞。
暂借行人持玉节,屡陪方伯展朱旗。
料君早晚趋严召,安稳乘归从六騑。
和李子仪瀛州借马寄安抚待制
介绍
《和李子仪瀛州借马寄安抚待制》鉴赏
《和李子仪瀛州借马寄安抚待制》,这是宋代诗人苏颂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战马奔腾、旌旗猎猎的时代。苏颂的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
诗的前两句,“塞草黄明畜牧肥,外闲千驷气增威”,通过描绘塞外的草原和牧场,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草原上,牧草金黄,牛羊肥壮,展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接着,“权奇毛骨森相映,騕袅精神动若飞”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些牲畜的神采飞扬,以及骑者与马的和谐共处,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第三句“暂借行人持玉节,屡陪方伯展朱旂”,则是对主人公身份的描写。这里的主人公是一位官员,手持玉节,频繁出使各地,展示了他的威严和尊贵。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交通状况。
第四句“权奇毛骨森相映,騕袅精神动若飞”继续描绘了马匹的风采。它们不仅体态优美,而且精神抖擞,仿佛随时准备迎接挑战。这一句中,“权奇”和“騕袅”是形容马的词汇,前者意为威武雄壮,后者则指马奔跑时的姿态灵动飘逸。这种描述不仅让人感受到马的英姿飒爽,也表达了诗人对马的喜爱和赞美。
最后一句“暂借行人持玉节,屡陪方伯展朱旂”,是对主人公身份的进一步说明。他不仅是一位普通的行人,更是一位代表朝廷的使者,频繁地外出执行公务,展示着他的责任和担当。
整首诗语言朴实而不失文雅,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既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体现了人与动物的良好关系。此外,诗中还蕴含着作者对于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欣赏完这首诗后,不难发现,它是一首集自然美、社会美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因此,无论是从文学价值、历史意义还是审美角度,《和李子仪瀛州借马寄安抚待制》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