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判白同朝散见别

乐土民勤不带牛,观农时得看耕楼。
老惭卧阁思投绂,恩假祠宫换典州。
就第未荒三径菊,过江无俟五湖舟。
题舆别乘方腾逸,讵肯相从物外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通判白同朝散见别》是宋代苏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简介
  • 苏颂(1020年—1101年),字子由,号东牟居士,江苏吴县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翰林学士、工部侍郎、户部尚书等。他的文学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
  1. 诗歌原文
    乐土民勤不带牛,观农时得看耕楼。
    老惭卧阁思投绂,恩假祠宫换典州。
    就第未荒三径菊,过江无俟五湖舟。
    题舆别乘方腾逸,讵肯相从物外游。

  2. 诗歌赏析

  • 乐土民勤不带牛:这句可能暗喻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同时也表达了他作为地方官员的责任和使命,即关注农业发展,改善民生。
  • 观农时得看耕楼:通过观察农民耕种的场景,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
  • 老惭卧阁思投绂:这里的“绂”指的是古代官员的绶带,而“投绂”则意味着辞去官职。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表达自己因年老而考虑退休,或是对官场生活有所厌倦的情绪。
  • 恩假祠宫换典州:这句话可能指的是诗人因为得到皇帝的恩宠,暂时被免除了官职,从而有机会去其他地方任职,或是选择退隐。
  • 就第未荒三径菊:这里“就第”指的是回到自己的官邸,“三径菊”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代表着诗人追求自然、宁静的生活态度。
  • 过江无俟五湖舟: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的无奈,暗示他在官场中的挫折或失败。同时,也可能表示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 题舆别乘方腾逸:这里的“题舆”指的是乘坐的车子,“别乘”则意味着告别。诗人用“方腾逸”形容自己即将离去的情景,表达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 讵肯相从物外游:这句话表明诗人不愿意完全脱离尘世,而是希望能够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同时又能够参与到世间的事务中去。

《和通判白同朝散见别》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和态度。通过这首诗,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