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文忠公挽辞二首其二

早向春闱遇品题,继从留幕被恩知。
何期濲水缄书日,正是椒陵梦奠时。
感旧绪言犹在耳,怆怀双泪谩交颐。
谁将姓字题延道,共立门生故吏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欧阳文忠公挽辞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苏颂的作品。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涉及对已故官员的哀悼和对其一生成就的赞美。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苏颂(990年—1072年),字子容,号东原,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学者、天文学家、医学家、工程师、水利专家。他曾任中书令、集贤大学士等职,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政治才能闻名于世,被誉为“一代名臣”。
  1. 诗句解读
  • 早向春闱遇品题,继从留幕被恩知:此句表达了苏颂早年通过科举考试得到皇帝赏识,随后在官场上受到重用和提拔的经历。这里的“春闱”指的是科举考试,而“留幕”则是指留在京城任职。
  • 何期濲水缄书日,正是椒陵梦奠时:这句诗反映了苏颂在临终前的感慨。“濲水”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名或事件,而“缄书”意味着书信往来。这里暗示了苏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关心政事,他的去世也伴随着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担忧。
  • 感旧绪言犹在耳,怆怀双泪谩交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旧绪”可能是指过去的一些回忆或经历,而“怆怀”则是指悲伤和怀念。诗人的眼泪流满了脸庞,这反映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悲痛。
  1. 历史背景
  • 《欧阳文忠公挽辞二首其二》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至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之间,这一时期正值宋朝的政治转型时期,苏颂作为当时的大臣,参与了多项重要的政治决策和改革活动。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现状。
  1. 文学价值
  • 《欧阳文忠公挽辞二首其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现了苏颂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点,即注重情感表达和个人感悟,强调诗歌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苏颂个人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它反映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宋代文人思想和艺术的宝贵资料。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风格和美学特点,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欧阳文忠公挽辞二首其二》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其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在文化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苏颂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宋代社会和政治现实的深刻反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