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树芬芳檀与沉,枝枝若占郤家林。
风摇已认飘残菊,日照浑疑缀散金。
仙窟移来成美景,东堂分去结清阴。
我今不愿蟾宫折,待到蟾宫向上吟。
和延年岩桂
介绍
《和延年岩桂》是宋代诗人罗从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罗从彦的创作背景是其生活和思想状态的反映。南宋时期,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罗从彦选择静坐山林,研习学问,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他的这一选择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种心态使他能够更加深入地观察和感受周围的自然景观,进而创作出充满诗意的作品。
从诗歌原文来看,“几树芬芳檀与沉,枝枝若占郤家林。”这句话通过对桂花香气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桂花的深深喜爱。桂花作为一种高雅的花木,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清雅。诗人通过桂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品质的愿望。而“风摇已认飘残菊,日照浑疑缀散金”则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桂花的独特魅力和美丽景象。菊花作为秋天的象征,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高洁情怀。这里,诗人将桂花比作菊花,既是一种赞美,也是一种寄托。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和延年岩桂》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刻的意境和独特的美感。例如,“仙窟移来成美景,东堂分去结清阴”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桂花的自然美,还隐含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得整首诗既有外在景物的描述,又有内在情感的抒发,充分展现了宋诗注重意境的特点。
从诗歌的文化内涵来看,《和延年岩桂》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桂花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被赋予吉祥和美好的寓意,如“桂花香”常用于形容女性的美貌或才情。此外,桂花还被视为坚韧不拔、忠贞不渝的象征。这些文化内涵与诗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相契合,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和延年岩桂》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特点,如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象和独特的韵律,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这首诗是罗从彦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艺术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