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曲

镜曲非尘世,春风属酒杯。
欲纾忧百结,须索醉千回。
莲实儿拳似,紫荆父手栽。
无人竞来往,坐稳兴悠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镜曲》是宋朝诗人苏泂(约1170年-?)的作品之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镜曲》:

  1. 作者介绍
  • 苏泂,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的生平事迹在史籍中失载,但从他的诗篇中可以看出,他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担任过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他还曾从陆游学诗,并与当时著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
  1. 诗歌原文
    镜曲非尘世,春风属酒杯。
    欲纾忧百结,须索醉千回。
    莲实儿拳似,紫荆父手栽。
    无人竞来往,坐稳兴悠哉。

  2. 诗歌解析

  • “镜曲非尘世”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追求,通过比喻“春风”,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与和谐。
  • “欲纾忧百结”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纠结和不安,而“须索醉千回”则是他试图通过饮酒来缓解这些忧虑的表现。
  • “莲实儿拳似”形象地描绘了莲花的形态,而“紫荆父手栽”则暗示了这一切美好景象都出自于自然的巧手。
  • “无人竞来往,坐稳兴悠哉”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宁静生活状态的向往,以及他在这种状态下找到的内心平静。
  1. 艺术特色
  • 《镜曲》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界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显示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1. 文化背景
  • 《镜曲》创作于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各种文学流派和风格并存,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 同时,宋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为文人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创作环境,这也是《镜曲》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后世影响
  • 《镜曲》虽然不是非常著名的作品,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后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诗歌表达方式。
  • 通过对《镜曲》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特点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能领略到宋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

《镜曲》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诗歌,也是宋朝文人文化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文化氛围和文学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