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旸如火灼肌肤,世念功名一点无。
晚洞龙归带飞雨,卧看檐溜落阶除。
遣心四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遣心四首》是宋代诗人苏泂的诗词作品,以飞蝗灾害为背景,表达了对农田被蝗虫侵害的忧虑以及对政府无力应对的愤懑 。下面将详细阐述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 创作背景:《遣心四首》的创作背景是宋代时期,当时正值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蝗灾更是频繁出现,严重威胁着农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粮食安全。苏泂作为一位有志于社会改良的文人,目睹了这一灾难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因此写下了这首表达忧国的诗作。
- 作者简介:苏泂,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泠然斋集二十卷,诗余一卷》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的生平事迹不详,但从他的作品来看,他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学修养和爱国情怀的文人。
-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西风飒飒动蒿莱,江上芦花似雪开。甚喜茅斋清睡熟,却忧边面有尘来。》
- 译文:西风刮过蒿莱,江上芦花如雪般飘落。我很高兴我的茅草屋子清静得可以睡到大天亮,但却担心边境上有敌人侵扰。
- 诗歌内容解析
- 第一首:描绘了西风吹动蒿莱,江上的芦花如同雪花一般飘落的景象。作者通过对这一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 第二首:描述了作者对家中的清静生活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对边疆可能出现的战事的担忧。这里的“边面有尘”指的是边境可能出现的敌人侵扰。
- 艺术特色与社会影响
- 艺术特色: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 社会影响:在文学史上,《遣心四首》被视为苏泂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宋代时期的社会状况,也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 历史评价
- 历代评价:《遣心四首》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后世文人的广泛赞誉。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宋诗选脉笺释》中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首诗是苏泂诗歌中的佳作。
- 现代评价:在现代,这首诗仍然是研究宋代文人诗歌的重要文本。它不仅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窗口。
- 文化意义
- 反映时代精神: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这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 促进文化交流:这首《遣心四首》不仅是苏泂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促进了不同朝代文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遣心四首》不仅是苏泂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宋代社会现实和文化氛围的反映。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宋代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进而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