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迎春色,东下淮楚乡。
侧身风波地,回首英俊场。
顾我本俗材,百事无一长。
滥迹入册府,举动初不皇。
乍脱泥滓底,稍见日月光。
峻阁郁前起,隐嶙天中央。
春风花竹明,晓雨宫殿凉。
溢目尽图史,接翼皆鸾凰。
明窗置刀笔,大案罗缣缃。
文字虽幼学,钝庸今废忘。
不能温旧习,考古评兴亡。
腼颜于其间,汗下如流浆。
徒然日饱食,出入随群行。
朝廷比多事,亦合强激昂。
况有诏书在,烂然贴北墙。
奋舌说利害,以救民膏肓。
不然弃砚席,挺身赴边疆。
喋血鏖羌戎,胸胆森开张。
弯弓射搀枪,跃马扫大荒。
功勋入丹青,名迹万世香。
是亦丈夫事,不为鼠子量。
数事皆不能,徒只饱腹肠。
有如凫雁儿,唼喋守稻粱。
岁月今逝矣,齿摇发已苍。
于时既无益,自合早退藏。
诸君天下选,才业吁异常。
顾当发策虑,坐使中国强。
蛮夷不敢欺,四海无灾殃。
莫效不肖者,所向皆荒唐。
又不耐羞耻,但欲归沧浪。
濡毫备歌咏,仰首看翱翔。
舟中稍无事,思念益以详。
恨无一棱田,可以足糟糠。
出处皆未决,语默两弗臧。
莽不知所为,大叫欲发狂。
作诗寄诸君,鄙怀实所望。
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是宋代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对该诗歌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 作者介绍
- 诗人背景:苏舜钦,字子美,号沧浪翁,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卓越的诗才著称。其作品多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
- 创作时期: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内容推测,应为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苏舜钦正处于官场沉浮之中,对自身才能与社会角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对社会现状抱有忧虑与期待。
- 诗歌原文
- 首句解析:“扁舟迎春色,东下淮楚乡。”这一句描绘了诗人乘坐着小船迎着春天的到来,向东下行至淮水流域的景象。春天的气息和淮水的流动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中间两句分析:“侧身风波地,回首英俊场。”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所感受到的挣扎与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未来政治舞台的憧憬与向往。诗人自比为“俗材”,意味着自己并非杰出之才,却在波涛中努力寻找方向。
- 后两句解读:“顾我本俗材,百事无一长。”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深刻认识,认为自己在众多事务中并无突出之处。然而,正是这种自知之明,促使他更注重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非外在的功名利禄。
- 结尾两句赏析:“滥迹入册府,举动初不皇。”这两句揭示了诗人对于自己仕途生涯的一种超然态度,即使步入官场,也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初心。诗人通过“乍脱泥滓底”和“稍见日月光”的形象比喻,表达了自己摆脱了世俗束缚后的清明与自由。
-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全诗采用了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作为背景,如春风花竹、晓雨宫殿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艺术氛围。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思考。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许多传统诗词中的意象,如“峻阁”、“鸾凰”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层次,也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 语言风格:苏舜钦的语言风格豪迈而不失细腻,他的诗歌往往直抒胸臆,情感真挚。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简洁有力的诗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
-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之一,《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诗钞·苏州集》将其列为苏舜钦的重要作品,显示了它在宋代文学中的影响力。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苏舜钦个人才华的展现,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体现。它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 教育意义:在今天的教育和研究中,这首诗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教会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清醒的认识,即使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也要保持自我,这对于现代人的心理调适和人格培养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不仅展现了苏舜钦深邃的人生感悟和高尚的品德情操,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精神风貌。这首诗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和教育意义使其成为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