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池阳游齐山洞

城南飞桥跨青溪,度桥并辔千丈堤。
堤穷水尽翠微出,系马道旁寻杖藜。
巉巉石骨不见土,一色新削青玻瓈。
怪岩奇壑分左右,绝顶俯睨长江低。
当时登高插菊处,至今胜日争提携。
荒亭已颓断碣仆,霜草满地寒螀啼。
杜郎风流杳何处,只有兹山仍号齐。
其间一洞景更绝,喜子曾游知旧蹊。
逾冈陟巘数里险,路断忽复忘东西。
石芒钩衣藤挂帽,荒榛丛筱交冥迷。
遥呼野人问不识,下趋却踏湖边畦。
前边佳处似仿佛,兴倦不惜重攀跻。
径穿蒙密得窍六,俯首匍匐藤拄脐。
日光忽漏天宇小,所见正尔如醯鸡。
流苏承盖结高屋,旁入诘曲房与闺。
卦蓍二碑史氏植,欲读柰此苔藓泥。
斯人好事世亦少,挽置俯视茫无梯。
崖间名字半磨灭,后来游者犹堪稽。
摸碑幸寄却细读,我思仍欲烦镌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池阳游齐山洞》是宋代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简介
  • 生平背景:苏舜钦,字子美,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还曾担任过多个重要的官职。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政治现实的深刻反思。
  • 创作风格:苏舜钦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善于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情感和哲理。他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尤为细致入微,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1. 诗作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城南飞桥跨青溪,度桥并辔千丈堤。堤穷水尽翠微出,系马道旁寻杖藜。巉巉石骨不见土,一色新削青玻璃。怪岩奇壑分左右,绝顶俯睨长江低。当时登高插菊处,至今胜日争提携。荒亭已颓断碣仆,霜草满地寒螀啼。
  • 译文:从城南飞桥横跨青溪,走过千丈长的堤坝。堤坝尽头水流湍急,山色在远方渐渐显露出来,我系马于道旁寻找杖藜。岩石陡峭,仿佛连土壤都不复存在,整块石头呈现出一色的新削青玻璃般光滑。怪岩奇峰分布左右,峰巅俯瞰长江水势低平。当年我也曾在此登高插茱萸,如今每逢佳节便有人争相攀爬。曾经的亭台已经破败不堪,断碣散落在地,而霜降之后草地上长满了寒蝉。
  1. 主题思想
  • 山水之美:苏舜钦在《过池阳游齐山洞》中通过对山水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山石的峭壁、清流的蜿蜒以及江水的低吟都是自然界鬼斧神工之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 人生哲思:诗中的“当时登高插菊处”等句子,反映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感慨。通过这些诗句,苏舜钦不仅表达了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苏舜钦的语言精炼而有力,每个字词的选择都经过深思熟虑,旨在传达最强烈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意境。这种语言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 意象生动:在他的诗作中,每一个景象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意象和情感色彩。例如,“巉巉石骨不见土”一句不仅形容了岩石的坚硬,还透露出一种沧桑感;而“霜草满地寒螀啼”则描绘了一个冷寂而凄凉的场景。

苏舜钦的《过池阳游齐山洞》不仅是一首诗篇,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和深厚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