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乌赋

灵乌灵乌,尔之为禽兮。何不高翔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徒悔焉而亡路。彼哑哑兮如愬,请臆对而心谕:「我有生兮,秉阴阳之含育;我有质兮,处天地之覆露。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斤不我伐,弹不我仆。母之鞠兮孔艰,主之仁兮则安。度春风兮,既成我以羽翰;眷庭柯兮,欲去君而盘桓。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则稔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天听甚迩,人言曷病。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太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必义为。深穴而威。城苟圯兮,吾将畴依?宁骥子之困于驰骛兮,驽骀泰于刍养。宁鹓雏之饥于云霄兮,鸱鸢饫乎草莽君不见仲尼之云兮,予欲无言。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焉。又不见孟轲之志兮,养其浩然。皇皇三月,曾何敢以休焉。此小者优优,而大者乾乾。我乌也勤于母兮自天,爱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灵乌赋》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而非出自梅尧臣之手。这部作品通过灵乌之口,展现了忠诚直言者常遭误解与迫害的悲哀现实。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背景
  • 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以其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著称,尤其在散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政治生涯充满坎坷,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至偏远之地,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 梅尧臣:宋代著名文学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擅长诗歌和散文。梅尧臣在文学创作中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见长,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1. 内容概述
  • 劝慰之作:范仲淹的《灵乌赋》分为两部分,一为梅尧臣对范仲淹的劝慰之文,一为范仲淹回梅尧臣的劝慰之文。这反映了两位文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及相互理解。
  • 忠言逆耳:范仲淹的生性耿直,他在朝政中直言不讳,甚至因上四章论斥吕夷简而被贬为饶州知州,后来几乎被贬死岭南。这种性格使他在官场上屡受打击。
  • 社会现象:《灵乌赋》通过灵乌之口,展现了忠诚直言者常遭误解与迫害的现实。文章通过对比“知我者”与“不知我者”的不同反应,揭示了世态炎凉与人言可畏的社会现象。同时,借古喻今,提到“桑妖于庭”、“雉怪于鼎”等典故,强调灾祸前的警示往往被忽视,而忠言逆耳往往被视为威胁。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灵乌赋》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哲理,体现了范仲淹的文学才华。
  • 结构安排:文章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先由梅尧臣劝慰范仲淹,再由范仲淹回应,形成一种对话式的写作方式。
  • 主题深刻:通过对忠诚直言者的遭遇和社会现象的探讨,《灵乌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思想启示:通过对忠言逆耳的探讨,给后人提供了关于如何面对社会压力和挑战的思考。
  • 历史教训:虽然当时未能引起广泛共鸣,但《灵乌赋》却成为了后人审视历史、反思现实的重要文献。
  1. 文化意义
  • 忠诚与直言:范仲淹的直言不讳体现了他对于忠诚和真理的追求,这种精神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受到赞扬。
  • 社会公正:通过对忠言逆耳的描写,反映了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望和追求。
  • 道德教育: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道德教材,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有着积极作用。

《灵乌赋》作为宋代的一部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魅力,而且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人心向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