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有感​

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交亲散落如云,​又岂料、而今馀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现代词,由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所作。这首词以寥廓雄壮、气魄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一、创作背景

  1. 时代背景: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长沙》时正处于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北伐战争即将开始。这一历史时刻,中国的革命形势和革命运动正在迅速发展,全国上下都充满了革命的热情和活力。

  2. 个人经历:毛泽东在长沙进行实地考察期间,亲眼目睹了湖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亲身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这激发了他对于革命事业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信心。

  3. 情感表达:通过这首词,毛泽东不仅抒发了自己的革命情怀,也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革命未来的无限向往和期待。

二、文学价值

  1. 豪放风格: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以其独特的豪放风格著称。这种风格既展现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也体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和理想的追求。词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 思想内涵:这首词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革命宣言。它传递了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人民群众力量的高度评价。同时,它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和乐观态度。

  3. 艺术成就:《沁园春·长沙》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它采用了传统的诗词形式,但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思想,使其更具时代感和革命色彩。同时,词中的意象丰富多彩,既有自然景观,也有社会现象,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三、影响与意义

  1. 革命精神传承:《沁园春·长沙》作为一首革命诗词,对于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投身于革命事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传递了一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财富。

  2. 文化自信弘扬:这首词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自信。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3. 历史教育作用: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和革命文献,《沁园春·长沙》对于青少年和广大群众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价值。它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革命历程和伟大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沁园春·长沙》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是中国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注解

「孤鹤归来,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句:晋·陶渊明《搜神后记》载,丁令威,本辽东人,后学道于灵虚山,学成后化鹤归辽东,集城门华表柱,见物是人非,叹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王侯蝼蚁」句:唐·杜少陵《谒文公上方》诗:「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蝼蚁:蝼蛄与蚂蚁,指微小生物,这里比喻地位低微的人。

围腰带剩:喩人老病。《南史·沈约传》:「(约)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莼(chún):水生植物名,又名水葵,可作羹。宋·陆放翁《寒夜移疾》诗自注云:「湘湖在萧山县,产莼绝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