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 醉饮

八曲阑干垂手处,烛光花影疏疏。一尊共饮记当初。彩毫浓点,双带要人书。
日暮不来朱户隔,碧云高挂蟾蜍。琴心密约总成虚。醉中言语,醒后忆人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及地点:此词作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作者贬谪至黄州期间。黄州位于今天湖北省黄冈市,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之一,同时也是苏轼流放之地,这为词人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 个人情感:在贬谪期间,苏轼经历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个人挫折,但同时他也有深刻的自我反省与思考,通过饮酒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
  1. 艺术特点
  • 抒情手法:《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以“即事抒情”为核心,通过对夜晚在东坡醉酒的情景进行生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抗争。
  • 语言风格:该词采用了典型的苏轼词风,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善于使用比喻和象征,如“倚杖听江声”,将酒后的孤独和自然的声音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作为宋词中的佳作,不仅展示了苏轼高超的诗词技巧,还深刻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 后世评价:历代文人对这首词赞誉有加,如清代文学家沈谦在其《填词杂说》中就曾高度评价此词:“东坡先生之词,豪健婉约,皆无敌手。”这些评价表明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体情感的词作,也是反映宋代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态度,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并深受喜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