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 齐山绣春台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十二年前曾经登上齐山绣春台顶,当时双脚稳健不用拐杖穿山越岭兴致撮浓,年老俸衰后狂荡豪放之气渐渐消失,虽然依旧面对着过去一样的美好风景,遥想当年杜牧之登齐山所作诗篇,千年之后还令人神驰心往,而今故人不见空山寂寂格外凄冷。

齐山之下,江水永远滚滚不停,江本岸边,淮山上残阳返照暮霭沉沉,遥望中原在哪里呢,虎狼般的敌人还盘踞其中,勾践范蠡破吴获胜长期准备决非浅近之力,谢安谢玄大破苻坚抓住时机顷刻成功,问宇宙中古往今来兴亡盛衰这是为什么呢,其中道理啊没有人能懂。

介绍

《满江红·齐山绣春台》是宋代词人吴潜创作的一首登临抒怀之作。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间地点:此词作于宋末时期,词人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绣春台。
  • 情感表达:词中透露出作者因国家危难而深感忧虑和哀愁的情感。通过对齐山绣春台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土山河的深切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1. 诗词原文
  • 首句: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
  • 次句: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
  • 下片: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1. 词作鉴赏
  • 主题思想:通过对比前后游历绣春台的不同感受,词人揭露了国家面临的危机,同时表达了对沦陷地区的怀念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 艺术特色:《满江红·齐山绣春台》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既有豪放的气势,又有深沉的感慨。词中通过对齐山绣春台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同时也流露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1. 词作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名篇,《满江红·齐山绣春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后世评价:后世读者和学者普遍认为,该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传世之作。

吴潜的《满江红·齐山绣春台》不仅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作品。通过对齐山绣春台的描绘,词人不仅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哀愁,更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注解

齐山:在今安徽贵池县东。绣春台:在齐山顶上。

筇杖:竹杖。

透岩穿岭:穿山越岭。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这两句是说,如果唐代杜牧在千载之下还来神游故地,将只见寂寞空山。

永:水流悠长。这两句是说齐山之下江水长流。

淮山:指淮水两岸的山。宋、金以淮水为界。暝:日暮。这两句是说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

虎狼:喻敌人。梗:阻塞。这两句是说中原一带敌人还盘踞在那里。

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践曾大败于吴,屈服请和。此后他卧薪尝胆,并用范蠡、文种等整顿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攻灭吴国。这句是说勾践和范蠡的灭吴规划是长远之计。

石苻:指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俄顷:一会儿。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

宇宙:天地万物的总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