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温园赏海棠)

群芳老尽,海棠花时候。雨过寒轻好清昼。最妖饶一段,全是初开,云鬟小,涂粉施朱未就。
全开还自好,骀荡春余,百样宫罗斗繁绣。纵无语也,心应恨来迟,恰柳絮、将春归后。醉犹倚柔柯,怯黄昏,这一点愁,须共花同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仙歌(温园赏海棠)》是宋代晁补之的一首著名诗作,以描写温园中海棠花的美丽景象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洞仙歌》是宋词中的佳作,其作者晁补之不仅在词的艺术成就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词作多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2. 作品原文:”群芳老尽,海棠花时候。雨过寒轻好清昼。最妖饶一段,全是初开,云鬟小,涂粉施朱未就。全开还自好,骀荡春余,百样宫罗斗繁绣。纵无语也,心应恨来迟,恰柳絮、将春归后。”
  3. 作品内容:《洞仙歌》(温园赏海棠)描绘了一幅春天里海棠花盛开的美丽画面。诗中不仅描述了海棠的形态美,更通过细节的刻画,传达了词人的情感与哲思。例如,“雨过寒轻好清昼”表现了春日午后的清新与宁静;“最妖饶一段”则强调了海棠的娇艳与美丽。
  4. 艺术手法:《洞仙歌》采用了一系列典型的诗词技巧。比如,运用了意象叠加法,通过反复描绘海棠的美景,加深了读者对春天美好景象的感受;此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如“雨过寒轻”与“全开还自好”之间的对比,突显了海棠从含苞待放到盛开的过程之美。
  5. 文化意义:《洞仙歌》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的诗作,它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它展示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生命流转的感慨。通过对海棠花的赞美,反映出作者对生命短暂与美好时光流逝的深刻认识。

晁补之的《洞仙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这首词,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追求和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