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清明)

软波拖碧蒲芽短。画桥外、花晴柳暖。今年自是清明晚。便觉芳情较懒。
春衫瘦、东风剪剪。过花卩乌、香吹醉面。归来立马斜阳岸。隔岸歌声一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杏花天·清明》是宋代诗人史达祖所作。这首词描绘了清明时节特有的景象与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杏花天·清明》:

  1. 作者简介
  • 史达祖(生卒年不详),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其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富有韵味,在文学史上享有一定地位。
  1. 诗词原文
    软波拖碧蒲芽短。画桥外、花晴柳暖。今年自是清明晚。便觉芳情较懒。春衫瘦、东风翦翦。过花坞、香吹醉面。归来立马斜阳岸。隔岸歌声一片。

  2. 诗词解析

  • 意境描绘:《杏花天·清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清明时节的自然风光图。“软波拖碧蒲芽短”开篇便勾勒出春水微澜的景象;随后“画桥外、花晴柳暖”则转入画桥之外的景致,花红柳绿,春光明媚。
  • 情感表达:“今年自是清明晚”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清明虽是传统节日,但因季节变化而稍显迟暮。“便觉芳情较懒”则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或许是因为春天的生机已不如往昔。
  • 艺术手法:全词采用了白描手法,语言简练而含蓄,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词人的心境变化。“东风剪剪”和“春衫瘦”等词句更是巧妙运用拟人手法,使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相互映照,增添了诗词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词不仅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自然美,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怀。通过对清明节气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短暂和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1. 文化背景
  •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祖和踏青活动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扫墓祭拜祖先,也会外出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美好。
  • 《杏花天·清明》所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生机与哀愁交织的场景,体现了古人对于生命、自然以及节日习俗的深刻思考。
  1. 词作影响
  • 《杏花天·清明》作为宋词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的传颂,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效仿此词,创作了不少描写清明时节的诗词作品,使得这一主题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杏花天·清明》不仅是一首描绘清明时节风情的佳作,更是一部富含哲理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