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学别苏召叟

失学老无成,宁不心自慊。
子聊生吾后,逸俟眼未见。
委身入罏锤,顾此金百炼。
有如顽钝质,岂可便磨划。
看君说经旨,不异瓴水建。
小诗虽有技,风味亦不浅。
我途未易穷。本自安眠饭。
俯仰道德光。耳目自濡染。
凉风忽秋思,一夜窗纸飐。
平生湖海梦,高兴动淮沔。
追思狂踪迹,失处不可掩。
醉捶黄鹤楼,一掷财百万。
只今觉衰甚,四海游已倦。
所馀习气在,未了一第欠。
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
小夫事机械,心甚山川险,
半生客吴粤,生死交情见。
谁知尘土中,得君初识面。
何时束装来,草草衾裘辨。
密迩恋轩诚,功名期岁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湖学别苏召叟》是宋代著名诗人刘过的一首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望,也展现了他对朋友深厚的情谊。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刘过(约公元1154年一公元1206年),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又号东山野遗老、博古居士。他是宋代著名的词人、诗人,尤以词作闻名于世。其词风豪放,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深受后世赞誉。在诗歌创作方面,刘过同样才华横溢,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他的生活感悟和哲学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原文与翻译:原文如下:“失学老无成,宁不心自慊。子聊生吾后,逸俟眼未见。委身入罏锤,顾此金百炼。有如顽钝质,岂可便磨划。看君说经旨,不异瓴水建。小诗虽有技,风味亦不浅。我途未易穷,本自安眠饭。俯仰道德光,耳目自濡染。凉风忽秋思,一夜窗纸飐。平生湖海梦,高兴动淮沔。追思狂踪迹,失处不可掩。醉搥黄鹤楼,一掷财百万。只今觉衰甚,四海游已倦。所馀习气在,未了一第欠。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半生客吴粤,生死交情见。”这首诗的译文大致为:“失学老无所成,心中岂能不自问?你生于我有之后,我未能一见。投身于柴火炉中,忍受着百次的磨练。就像一块顽石,怎能就此被磨去棱角?看你谈论经书的深意,这并不比倾倒水的桶差。你的小诗虽然技艺高超,但其风格并不肤浅。我的志向难以实现,安眠吃饭本是我的乐趣。环顾四周,道德的光芒无处不在,我的耳目自然被其所染。忽然感到一阵凉风吹来,一夜之间窗户的纸片颤动。一生都在湖海之中梦想,高兴时曾到过淮沔一带。回忆起过去疯狂的足迹,那些失足之处难以掩盖。醉酒捶打着黄鹤楼,一夜之间财产数百万。现在觉得身体已经衰老,四海漫游也已厌倦。剩下的习气还留在身边,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遗憾。结交师友需要重视家族关系,古学的真谛应该自己反思。半生漂泊于江浙一带,生死的交情都显露无遗。”
  3. 作品赏析:从整体上看,《湖学别苏召叟》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诗中的”失学老无成”反映出诗人早年因家道中落而无法继续求学的无奈,”宁不心自慊”则表达了内心的不甘和自我安慰。”子聊生吾后”暗示了一种期待,希望友人能超越自己。
  4. 创作背景:《湖学别苏召叟》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许多文人墨客都在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生活的出路。刘过的这种心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呼应,他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知识和友情的歌颂,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 名家点评: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价刘过“诗笔纵横绝尘”,清代学者王士祯则认为刘过的诗词“雄健奇伟”。这些评论都表明了《湖学别苏召叟》在当时的文学界具有较高的地位。
  6. 轶事典故:关于这首诗的传说还有一则故事,相传在一次黄鹤楼上的酒醉后,刘过曾经挥金如土地进行了一场豪赌,一夜之间输掉了大量财产。这个轶事增加了诗中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性格特点。
  7. 作品赏析鉴赏: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湖学别苏召叟》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古诗的形式,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内容上,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精神追求。因此,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8. 相关联作品:刘过的其他作品还包括《青玉案·元夕》、《长相思》等,其中《青玉案·元夕》被誉为“千古绝唱”。这些作品展示了刘过在不同题材和风格上的才华,丰富了他的文学成就。

《湖学别苏召叟》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的诗作,也是刘过文学才华的体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生活哲理,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的人来说,这首作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