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堂观雨

午枕藜床梦忽惊,柳边雷送雨如倾。
蜀冈西望芜城路,银竹森森十里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平山堂观雨》是诗人释道潜创作的一首诗,创作于宋代,体现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观感与心境。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及历史背景:

  1. 作者简介:释道潜(生卒年不详),本名昙潜,字参寥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王。苏轼守杭州时,将其收为弟子,改名为“道潜”。道潜师自幼出家,是大觉怀琏弟子,云门宗下五世。他在经藏、文史无所不读,能文工诗,哲宗朝赐号“妙总大师”,后因作讽刺时事的诗得罪,被勒令还俗,编管兖州。

  2. 作品原文:《平山堂观雨》的原文如下:午枕藜床梦忽惊,柳边雷送雨如倾。蜀冈西望芜城路,银竹森森十里横。

  3. 诗歌鉴赏: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在自然风雨中的独特感受。诗中的“午枕藜床梦忽惊”描绘了诗人在宁静午后,意外被雷声惊醒的情景;而“柳边雷送雨如倾”则形象地描述了雨势之大,仿佛从柳边的雷声中传递出来一般。此外,“蜀冈西望芜城路,银竹森森十里横”更是以壮阔的景色作为背景,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宽广和超然。

  4. 艺术特色:释道潜的诗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著称。他的诗歌不仅注重形式上的美感,更重视内容上的深度和情感的真实传达。在《平山堂观雨》这首诗里,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使得整个作品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有深刻的情感渗透力。

  5.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同样值得关注。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墨客们对于诗词的创作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要求。释道潜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和高僧,其作品中自然不乏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哲理的思考。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平山堂观雨》是一首充满诗意、情感丰富且极具艺术价值的古诗。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不仅能深入理解释道潜的文学成就,还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自然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