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堂记

会稽府署,据卧龙山之南足。北上有蓬莱阁,阁之西有凉堂,堂之西有岩焉。岩之下有地方数丈,密蔓深丛,莽然就荒。一日命役徒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择高年吏问废之由,不知也。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馀,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注、卧龙、云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说人襟灵。观夫大易之象,初则井道未通,泥而不食弗治也;终则井道大成,收而勿幕,有功也。其斯之谓乎!又曰:「井,德之地」,盖言所守不迁矣。「井以辨义」,盖言所施不私矣。圣人画井之象,以明君子之道焉。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搆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寳元二年月日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白堂记》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解析: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期:据史料记载,《清白堂记》创作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当时范仲淹因遭贬黜来到越州。
  • 作者生平:范仲淹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北宋初年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知州等。
  1. 作品内容
  • 发现废井与泉水:范仲淹在会稽府岩下发现了一口废井,井中有泉,命名为“嘉泉”。
  • 泉的特性描述:泉水清澈透明,味美甘甜,对大暑时节饮用如同冬日暖阳,严冬时则如春阳温煦。
  • 命名与象征:将此井命名为“清白泉”,表明其自身“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清白亭”和将住处的凉堂命名为“清白堂”。
  • 创作动机:范仲淹通过这一发现及其命名,表达了自己为官的准则和追求道德高尚的政治理想。
  1. 作品影响
  • 后世评价:尽管《清白堂记》本身可能不广为人知,但它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被后人视为范仲淹政治思想的体现。
  • 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文言文创作中,《清白堂记》属于较为罕见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清白堂记》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文言文作品,更是反映了作者范仲淹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追求。通过对“清白泉”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其独特的自然美景,也体现了作者希望通过从政以德行著称的人生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