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卿冢行

湿云模糊埋秋空,雨青沙白丹陵东。
莓苔阴阴草茸茸,云是花卿古来冢。
花卿旧事人所知,花卿古冢知者谁。
精灵未归白日西,庙鸦啄肉枝上啼,
绵州柘黄魂正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花卿冢行》是元代诗人谢翱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情感表达,被后世广为传颂。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谢翱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谢翱是南宋末年的遗民,对故国充满深情,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流亡的生活。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让他在创作时更加真挚、深刻。诗中的“湿云模糊埋秋空,雨青沙白丹陵东”等诗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以及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从文学角度来看,《花卿冢行》的韵律和节奏感十分强烈。谢翱巧妙地运用了五言古体的形式,使得诗歌结构紧凑,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这种形式上的选择,既符合古代诗歌的规范,又便于抒发诗人的情感。例如,“花卿旧事人所知,花卿古冢知者谁?”这样直抒胸臆的诗句,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记忆,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和批判。

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花卿冢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谢翱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故国的无尽哀思,还揭示了南宋灭亡后,许多士人因战乱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诗中“精灵未归白日西,庙鸦啄肉枝上啼”,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战争后的凄凉画面,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痛苦和无助。

从艺术手法来看,谢翱在《花卿冢行》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如“莓苔阴阴草茸茸,云是花卿古来冢”,这里的“花卿冢”不仅是一个地理标志,更是南宋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通过对这一意象的反复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的不满。

《花卿冢行》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其独到之处,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文化意义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南宋末年士人的悲情命运以及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及历史的人来说,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