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常苦热,今日令方行。
浩浩风吹木,冥冥雨压城。
薄寒如解愠,残序亦关情。
晓镜须惊老,催人白发生。
九月十八日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十八日作》是一首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诗,该诗反映了作者在战乱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诗中通过描述自己在九月十八日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的开头“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鸿齐飞”,描绘了一幅宽广的自然景象,秋水与长天相接,落霞与孤鸿并肩飞行,形成了一种宏大而美丽的画面。这种描绘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壮美,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宽广和豁达。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景色的壮观。无边的落叶纷纷飘落,长江的水势汹涌向前,不断流淌。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中又提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悲秋”是指诗人身处异地,面对秋天的萧瑟,倍感孤独和悲伤;“百年多病”则是指诗人年老多病,无法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这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人更加关注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诗中的结尾“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忧虑。繁霜般的白发象征着生命的流逝,而潦倒的新停浊酒杯则暗示着生活的痛苦和挫折。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晚年生活,也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九月十八日作》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以及反映时代背景,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