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从北海寄西豪,开卷才窥竦发毛。
范墨韩文传不朽,首阳风节转孤高。
题高平公 亲书伯夷颂卷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高平公亲书伯夷颂卷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题”为题,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高平公所写伯夷、叔齐的《伯夷列传》的赞赏之情。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在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春天,苏轼因上书朝廷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杭州通判,并被安置于定惠院居住。此时,他已过了知命之年,但仕途不顺,心灰意冷。在这段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其中包括《汉书·伯夷传》。
文章开始,作者首先介绍了《伯夷列传》中的内容:“伯夷、叔齐者,皆殷末之士也。”接着,他引用了司马迁的记载来说明伯夷和叔齐的为人:“其言仁义忠信,与夫处困厄而不移其操,虽欲强之谏而不得者也。”然后,作者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他认为这些品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故其言行如此。”
在文章的中间部分,苏轼详细描述了高平公所写的《伯夷颂》,包括对伯夷、叔齐的赞美和对孔子的批评。他写道:“高平公之为是书也,可谓善矣。然而其言则未尽,盖有可以补正者。”
作者总结了全文的主题:“嗟乎!世之君子,得志行道于天下,若伯夷、叔齐,固未尝不乐;不得志而穷厄于山泽之间,亦未尝不乐也。今夫高平公之为是书也,可谓得志矣,然犹以为未尽,则其用心可知矣。”
这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它不仅赞扬了伯夷、叔齐的高尚品德,还揭示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及人们对于理想与现实的不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