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至北乡干归路中作

远山马首尚相随,近岸迎人势却回。
鸲鹆食残松子落,虹霓饮过水声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至北乡干归路中作》是宋代方翥的一首作品,其内容主要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色画卷,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情感。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
  • 方翥,字次云,北宋兴化军莆田人,六岁而孤,读书甚勤,过目即能贯通。
  • 方翥于绍兴八年进士及第,调闽清县尉,但不到一年就归乡了。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其诗作多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诗词原文
    远山马首尚相随,近岸迎人势却迥。
    鸜鹆食残松子落,虹霓饮过水声来。

  2. 诗词赏析

  •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幅山水画,远山如影随形,近岸的水流又显得格外清晰。
  • 诗人用“鸜鹆”和“虹霓”两个意象来描绘周围的环境,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还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又美丽的氛围。
  1. 创作背景
  • 宋代是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都有很高的成就,方翥的作品在当时受到广泛的关注。
  • 尽管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这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因为南宋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与方翥的生活经历有相似之处。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
  •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精细观察,引发了关于生命、时间和空间的思考,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1. 艺术特色
  • 诗歌采用了简练的笔法,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显示出高度的概括能力和艺术感染力。
  • 使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意象,如“鸜鹆”、“虹霓”,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再至北乡干归路中作》不仅是方翥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宋代文学艺术成就的一个缩影。它展示了宋代文人如何在繁忙的政治生活中寻找心灵的寄托,通过自然景观抒发对生活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