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仁朝日,孤忠独犯颜。
一身宁自顾,万里偶生还。
却度黄梅岭,重趋玉笋班。
不知君槛折,千古更谁攀。
赠礼部尚书唐质肃公挽词二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礼部尚书唐质肃公挽词二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王珪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多方面内容:
诗歌原文
昔在仁朝日,孤忠独犯颜。
一身宁自顾,万里偶生还。
却度黄梅岭,重趋玉笋班。
不知君槛折,千古更谁攀。作者简介
王珪(571年—639年),字叔玠,太原祁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珪幼年丧父,性情高雅淡泊,少有嗜好欲望,安于贫贱生活,其交游不苟合。隋朝时期,王珪曾担任奉礼郎,入唐后成为太子李建成的中舍人,太宗皇帝深知他的才能,召见他为谏议大夫。王珪多次向太宗直言进谏,得到太宗的采纳和信任,最终迁至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之职。贞观二年,他被任为侍中,与房玄龄、李靖等共事,共同参与国家政务。王珪能推人之长,具有自知之明,因故被贬为同州刺史,最终官至礼部尚书。他在世时,唐太宗亲自为他服丧,表达了对这位大臣深厚的怀念和哀伤。王珪去世后,他的谥号为“懿”,体现了朝廷对他的高度评价和尊敬。诗歌鉴赏
王珪的这组《赠礼部尚书唐质肃公挽词二首 其二》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文字,传达了对一位忠诚大臣的深切哀悼和对其一生功绩的崇高评价。诗中的“孤忠独犯颜”描绘了王珪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畏强权的形象。“一身宁自顾,万里偶生还”则表现了他虽身处逆境仍保持坚韧不拔的性格。诗末“不知君槛折,千古更谁攀”则流露出诗人对于未来历史的不确定感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展现了王珪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卓越成就及其人格魅力。
《赠礼部尚书唐质肃公挽词二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切哀悼之情的挽词,更是一篇充满历史感和哲理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王珪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