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钱公起

家学三馀足,词场一眼空。
摘髭连荐鹗,点额不成龙。
酒上新坟土,香销旧桂丛。
绝怜扬执戟,临老悔雕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钱公起》是唐代文学家王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作的各个方面:

  1. 诗人背景
  • 生平简介:王珪,字禹玉,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宰相。他的祖父是唐朝的名臣,家族在政治和文化上有着深厚的底蕴。幼年时期,王圭经历了一些变故,导致他性格更加内敛和淡泊。
  • 时代与作品:《挽钱公起》创作于唐德宗至唐文宗时期,即公元806年至907年之间。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多有感时伤世之作。王珪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亡友钱公起的深切悼念以及对官场失意的感慨。
  1. 诗歌原文
  • 家学三余足,词场一眼空。
  • 摘髭连荐鹗,点额不成龙。
  • 酒上新坟土,香销旧桂丛。
  • 绝怜扬执戟,临老悔雕虫。
  1.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王珪在《挽钱公起》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钱公起身世和才华的描写,衬托出自己仕途的失意。同时,他也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如“酒上新坟土”暗示亡友的离去,“香销旧桂丛”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友情的消逝。
  • 情感表达:此诗充满了对亡友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亡友生前事迹的回忆,表达了对他才华和人品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身的无奈与悲凉。

王珪的《挽钱公起》不仅是一首悼念亡友的诗作,更是一部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