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无方马去无轮,天险分明限一津。
愿得玉龙横十万,榆关重识故封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来无方马去无轮,天险分明限一津。
愿得玉龙横十万,榆关重识故封人。
《虎北口》是由宋朝诗人王珪创作的。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和人民生活状态。
诗中“来无方马去无轮”描绘了一幅天地间辽阔的景象。这句诗通过对比“来”与“去”,强调了空间的无限广阔,同时暗喻了政治环境的不安定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常。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描述,更是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一种隐喻。
“天险分明限一津”表达了一种对边境安全的重视。在古代,边疆是国家的安全屏障,而“天险”则象征着自然形成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这里的“津”指的是渡口,暗示着边防的重要性及其对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王珪通过这样的表述,不仅展现了对边防的关注,更反映了他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
“愿得玉龙横十万,榆关重识故封人”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安定、边疆安宁的期望。在这里,“玉龙”可能是指强大的军队,而“榆关”则是古时的重要关口。诗人渴望有如神龙般的军队能够横空出世,保卫国家免受外敌侵犯。这种期望不仅体现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共同愿望——恢复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王珪的《虎北口》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幅展现北宋边关景象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