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长洲县作 其二

移任长洲县,辞亲泪满衣。
折腰虽未免,搔首欲何归。
晓白霜华重,晴红栗叶飞。
江头鸥鸟在,应怪不忘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赴长洲县作其二》是王禹偁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王禹偁对家乡的深情,也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王禹偁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以其直率的文风和深厚的爱国情怀著称。他在文学创作上有着丰富的成就,其诗作以反映民间疾苦、表达忧国忧民之情而受到后世的推崇。
  1. 诗词原文
    移任长洲县,辞亲泪满衣。折腰虽未免,搔首欲何归。晓白霜华重,晴红栗叶飞。江头鸥鸟在,应怪不忘机。

  2. 诗歌解析

  • 移任长洲县:这里的“移任”指的是王禹偁因政治原因被调职至长洲县。长洲县位于今天的江苏一带,是一个地理位置重要的区域。
  • 辞亲:指离开家乡到长洲县任职,离别亲人的悲伤情绪溢于言表。
  • 泪满衣:“泪满衣”形容离别时的悲伤,泪水洒满了衣服,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不舍。
  • 折腰:古代官员常用折腰表示屈服或谦卑,这里暗喻即使被迫接受这样的任命,也无法改变内心的抗争和坚持。
  • 搔首:形容诗人因迷茫或无奈而反复搔头思考。
  • 欲何归: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道路的迷茫和困惑,不知何去何从。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平实的语言和简洁的笔法,却能深刻表达诗人的情感,是宋代古诗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生活观察,展示了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文化内涵:诗中的景物描写,如“霜华重”、“栗叶飞”,以及“江头鸥鸟”等,都富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1. 社会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宋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王禹偁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 历史记载:《赴长洲县作 其二》在历史上有着较高的评价,多次被后人引用和研究。例如,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其著作《诗薮》中提到王禹偁的诗作,并给予高度评价。
  1. 文学价值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集中在对个人命运与社会责任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 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典型的宋诗表现手法,如对仗工整、用词精炼、情感真挚等,展示了宋代诗歌的美学特征。
  • 教育意义:对于当代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文学艺术,还能从中汲取到关于人生选择、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赴长洲县作其二》的分析,可以看到王禹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人,还是一位深具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和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