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簧名本异,拊石意何同。
吹击虽殊致,声音忽暗通。
谁将嶰谷韵,潜合泗滨风。
莫问补天主,休寻入海工。
凤鸣应不辨,兽舞自难穷。
古乐何人会,须知政在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鼓簧名本异,拊石意何同。
吹击虽殊致,声音忽暗通。
谁将嶰谷韵,潜合泗滨风。
莫问补天主,休寻入海工。
凤鸣应不辨,兽舞自难穷。
古乐何人会,须知政在中。
《笙磬同音诗》是宋朝诗人王禹偁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介绍如下:
创作背景:
《笙磬同音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文学风气的看法。在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之后,王禹偁历任右拾遗、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因多次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因此,这首诗可能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忧虑和批判。
王禹偁反对晚唐五代以来华靡颓唐的文风,主张改革,提倡学习韩愈、柳宗元等文人的作品。这首诗可能也体现了他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和对传统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生平: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家境贫寒,累代务农。因晚年贬居黄州,故人称“王黄州”。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理念,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王禹偁在文学上反对华靡颓唐的文风,主张改革。他在散文上提倡学习韩愈、柳宗元,诗歌则学习杜甫、白居易。他的创作成就较为突出,诗文皆卓然可观。
《笙磬同音诗》不仅是王禹偁的一篇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文学创作的特点。